图片描述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 图翁新浪微博 图翁腾讯微博
首页 > 文化图文 > 血线 滇缅公路

血线 滇缅公路

文化图文· 文/wulala·2009-04-30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条公路能像滇缅公路这样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没有滇缅公路,就没有1945年抗战的胜利。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滇缅公路从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等地,由畹町出国界,外接缅甸腊戍,再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1935年12月,昆明至下关411.6公里的简易公路已经修通。下关至畹町547.8公里公路要翻越横断山系的云岭、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的支脉或余脉,跨越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5条大江大河。高山大川起伏跌宕,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工程十分艰巨。世界上很多工程专家都曾预言,滇缅公路起码要用3年时间才能建成。

  

 

        由于青壮年上了抗日前线,因此,老人和儿童成了修筑滇缅公路的重要力量。著名记者肖乾在《血肉筑成滇缅路》的报道中写道:"秃疮脑袋上梳着辫子的,赤背戴草笠的,头上包巾、颈下拖着葫芦形瘿瘤的……老到七八十,小到六七岁,没牙的老媪,花裤腿的闺女都上阵了。"

        没有炸药,工人们便用自制的火药替代。没有水泥,他们只得烧制石灰和粘土使用。民工们餐风露宿,白天紧张施工,夜晚只能睡于岩石之下、洞穴之中。冬天忍受严寒,夏天则要抵御疟疾等传染病的威胁。

        筑路工地,没有机械,土石方全靠锄头开挖。畚箕是工人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据《云南公路史》的资料,滇缅公路共有土方19983960立方米,石方1875497立方米。这些土石是全靠民工用双肩一挑一挑挑走的。

        没有压路机,大石辗成了压实路基的惟一工具。滇缅公路所需碎石,则是妇女、儿童们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1938年8月31日,昆明至畹町全长959.4公路建成通车,从开工到通车,相隔仅仅9个月,举世震惊。滇西各族人民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和照片,称滇缅公路"可同巴拿马运河相媲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特命驻华大使詹森前往滇缅公路考察。詹森实地考察后,感叹这条公路"为世界之奇迹"。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修筑滇缅公路时人员伤亡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据《云南公路史》的记载,死亡人数不会少于两三千人,其中有8名工程技术人员捐躯,伤残者不下万人。他们死得不声不响,死得无姓无名,平均每公里公路就有3名以上民工献出了生命。

 1 2 下一页 尾页
分享 血线 滇缅公路
您可能感兴趣的图文: